2016年是广电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除了已经日益成熟的4K技术,IP、HDR、VR也是今年值得关注的技术热点。8月24日,BIRTV 2016组委会、SMPTE、科讯广电网共同举办了BIRTV 2016广电制播新技术高峰论坛,为大家答疑解惑,共同探索中国广播电视技术的未来发展。
主持人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 曹三省教授
中国广播电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党委副书记黄为群、SMPTE亚太区理事长林国联、科讯集团董事总经理伍健辉代表主办方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名广电专家与会。
中国广播电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 党委副书记 黄为群
SMPTE亚太区理事长林国联
科讯集团董事总经理伍健辉
上午,在广电云与信息化的主题论坛中,广科院副院长周毅总结了今年中国广电媒体大数据的发展状况,四川广播电视台副总工程师刘济对融媒体新闻采编技术的创新展开探讨,苏州广播电视台总工程师郭昌雄阐述了苏州广电新融合的新发展。腾讯视频演播技术中心总监常树磊讲述了腾讯视频在新媒体技术中的应用尝试。
广科院副院长周毅
周毅表示,广电大数据在媒体融合发展中,需要解决5个方面的问题:媒体运营市场精准定位、内容精准的推荐与推送、用户参与内容策划创作、精准媒体广告营销支撑和传播力影响力监测监管。他表示,经过理论到实践证明,中国广电大数据技术全面,数据量大,分析维度多,应用广泛:起步早,取得多项创新技术以及创新服务模式;规模大,融合海量异构多源数据;模式成熟,成功应用于央视春晚等大型栏目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处理能力超强,依托国家超算中心。大数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在广电媒体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
四川台副总工程师刘济
四川台副总工程师刘济表示,融合媒体生产包含了多来源汇聚、共平台生产、多渠道发布、大数据智能多维度分析(生产力、影响力分析),统一的用户管理与运营等;在融合媒体时代更注重新闻的时效性,新闻产品多样化,互联网舆情,发布产品用户反馈等数据的分析、整合和可视化能力。为达成这一目标,除了电视、网媒、新闻、微博、微信、APP、数据新闻、H5等,多工种生产和多渠道发布。更需要对所有的生产内容进行统一的策划,资源的统一调度,实现各工种的生产协同,通过业务流程,舆情、互联网数据分析的可视化,实现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的一体化指挥与资源调度。这对业务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达成这一目标对时效性、协同性、移动化、扁平化指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通过统一的视图,通过可视化的技术手段,统一呈现不同维度的数据,来打造立体化的指挥空间。
苏州广电总台总工程师郭昌雄
苏州广电总台郭昌雄总工程师表示,作为一个成熟的媒体集团,应对移动互联网的冲击,需要直面现实,转换观念,融入其中。作为技术支持团队,需要依托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理念,建设为新传媒服务的技术系统。苏州台已形成“三微(微博、微信、微视频)+两端”的融媒产品矩阵,核心圈是看苏州和无线苏州两个客户端,紧密圈是各频道频率的广电主流传播,协同圈是各栏目微信微博的百舸争流,苏州台的新媒体总用户数超过700万。今后,定位“全国化、市场化”的“无线苏州”将加快走出去步伐,其主导云城市联盟计划发展到50个城市,预计2017年底用户规模将超3000万。
腾讯视频演播技术中心总监常树磊
腾讯视频演播技术中心总监常树磊从基础建设、实战积累、技术转型、创新探索等方面讲述了腾讯视频网络演播群的发展,并以腾讯2016NBA直播、《我们15个》的制作为例,对AR技术应用和节目制作的生产流程进行了阐述。常树磊表示,腾讯视频以及在2018年落成的媒体中心将选用IP与基带混合的系统架构,利用自有优势建立云工具集+模块聚合的制作模式;音频以立体声为基础,逐渐向环绕声过渡,顶级节目制作可满足全景声的体验。媒体中心充分利用辅助数据与客户端产品做整合加强内容的参与互动性。
北京电视台副总工程师毕江
北京电视台副总工程师毕江提出了他对电视台媒体融合技术的一些思考。毕总提出,未来技术的发展将从支持保障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在未来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广电技术和IT将有趋同效应。
他认为,广电技术转型要主要有三个角度:(1) 要多维协调。技术部门原来更多不考虑业务,只考虑技术的因素,现在慢慢的考虑业务的因素,现在你干一件事,都需要从运维、服务、管理、安全多个角度来协调。不能说为技术而技术,而要考虑为管理提供了哪些支撑?或者说它给运维带来的哪些好处。要平衡质量、进度、成本和风险。享受技术成果的同时,也要把风险问题、成本问题给解决。(2) 要多向转型,注重信息化,服务化、体系化和数据化。信息化,要在IT化的基础上融入流程、管理、服务才能从IT化变成信息化。而网络化也不过是信息化的一种外在的特征。服务化,实际上这是强调在微观层面,把原来的工作任务都转化为服务,以服务的标准和规则去控制这件事,以最终服务级别来衡量成本和风险。体系化既有面向IT的服务,咨询建设、运维,又有IT驱动的服务,我们最终提供的云,其他数据一些服务。然后上面还有服务的管控、服务的安全、服务的外包,都有相应的标准。数据化,就是以数据为核心来想事,以数据来作为支撑。 (3) 广电技术实现要考虑全局性的高可靠、智能化、综合效能,并能够实现保障、支持与创新、驱动。
中央电视台技术制作中心高级工程师王珮
中央电视台技术制作中心高级工程师王珮讲述了4K/HDR在电视制播中遇到的问题。她指出,在4K制播方面,设备系统投入成本较高,以系统集成为例,4K的分辨率是高清的4倍,由于帧率选择每秒50帧,数据量是8倍。传递4K信号,连接线缆使用量是高清的4倍(高清1.5G SDI 1路,4K 3G SDI 4路)。这对于4K演播室系统、转播车系统建设有所制约。采用IP系统架构是一种解决方式,许多厂家参与IP产业联盟,也有相关SMPTE等标准,由于发展较快,变化较多,在标准、设备兼容性、适配性方面正在逐步完善。后期制作方面因內容数据量大,带宽要求高,也难以形成高效率的网络化集中存储和规模制作。在后期制作方面,编码格式沿用高清,优化不明显,数据量很大。降低码率8bit或帧率25p,影响质量。平衡质量与效率可选择代理制作或2轨实时压缩剪辑。实际多采用高清编辑。调色演变为规定环节,增加制作时间。在制作流程上,数据备份耗工耗时,高清代理制作,转码后存储,耗成本。文件制播环境,带宽要求高,送播时间加长。调色流程影响编导选择拍摄格式。播放单一。在HDR方面,HDR刚刚起步,制作传输显示都需要更多实践:10bit数据量大,码率高,对传输带宽要求高。通过现有传输通道,一次传递HDR和SDR信号或信息,实现HDR/SDR显示。 HDR标准新发布,制作手段不完善。需要逐步在拍摄、制作设备中嵌入HDR OETF。高亮度显示增加能源消耗,100nit,200-300nit,1000-4000nit,10000nit。 宽色域显示需要物理提升,尚不能覆盖更宽区域,2020未全实现。
SMG技术管理部副主任霍秋林
SMG技术管理部副主任霍秋林介绍了SMG新型制播系统的实践。他认为,下一代新型制播系统,应该具有普适化、平台化、个性化和社交化的特点。SMG今年6月7日组建了融媒体中心,由电视新闻中心、网络新闻台、看看新闻以及外语中心共同组建。他还介绍了SMG新闻融合生产平台(聚焦内容)和iHub全互动云平台(聚焦数据)。新闻融合生产平台的总体目标是是三个任何,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全时间段的覆盖,全方位的覆盖,然后通过任何设备能够使它接收到最新的一些新闻。这个平台的设计理念是从输入端,汇聚端,采用多媒体方式汇聚。汇集以后在共平台实现生产在统一平台上进行加工,同时经过多种渠道进行有序协同的发布。这些有序协同通过全媒体指挥中心来达成。iHub全互动云平台面向微信、微博、QQ、APP,同时从功能的角度互动模板非常丰富。因为它整个操作非常简单,有两个后台,一个是用户后台,是有运行这样一个业务的节目部门来使用,另外一个还有技术后台,技术后台主要是进行整个平台的维护。秒建活动,很快实现用户上线。同时、对两微一端,这样多渠道的一个窗口进行有效的集约化的应用。万号归一,实现统一管理。
此外,Arista、Imagine Communications和格非科技也为大家了各自的IP解决方案。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尤其是在制作、播出方面,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路径,技术上还有很多挑战。希望这次高峰论坛能够抛砖引玉,为大家带来更多的思考。